孔雀鱼尖尾病什么原因?
关于“尖尾病”,其实是一个俗称。其学名应该是“燕尾病”(Fancy-tail Syndrome)由美国鱼类学家Frank O'Brien在1975年发现并命名。 引起该病的病原体是一种寄生虫,叫做异尖线虫(Parasite Hystrichobothrium sp.),属于寄生虫中的线虫纲异尖科。
异尖线虫是海生寄生虫,主要寄生在海洋鱼类和海洋哺乳类的消化道里。虽然它们喜欢海水,但是一旦虫体进入水中,它们就能够通过游动离开水,从而进行外部活动。 当它们进入淡水时,由于淡水流缓慢,有利于其在里面活动,因此就有机会钻到水生植物的残株或水草的丛中躲起来。
当水生动物吃草时,就会把其中的异尖线虫吞入肚子,当虫体到达消化道时,又正好被消化液解离,从而让虫体脱离食物道而进入消化液的管腔内开始生长繁殖。 如果动物不进食,或者所吃的食物中含有杀灭异尖线虫的成分,则虫体无法在其中存活。但如果虫体能够存活下来,并在体内不断繁殖,则会带来一系列的症状,这就是我们常说的“尖尾病”了…… 从异尖线虫的别名“海兽胃线虫”可以看出,这种虫子原指海生动物的寄生虫。但是实际上,由于人类饮用水的使用、养殖业的开展以及自然物种迁变等原因,使得这种线虫也出现在了淡水的环境中。
值得一提的是,除了异尖线虫这个别名外,还有两个别名与“海兽胃线虫”密切相关,它们分别是“海兽胃蛔目异尖科”、“海兽胃异尖科”。这三个别名分别对应于“Hysteriida (Innominata), Hysteriformes and Hysteriiforma——这三门一个目的生物都拥有相同的别名!”由此也可以看出该物种名称的专业程度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