孔雀鱼最容易得什么病?
1.水霉病,又称为白毛病。患部出现白色棉絮状菌丝,由细小菌丝粘附于鱼的体表、鳍条或鳞片上。后期形成绒毛状、白色或灰白色的絮状物,即细菌体的纤维组织。病鱼消瘦,食欲减退,体弱虚弱,最后衰弱死亡。此病多发于冬季,水温较低的时候。由于水的PH值不好掌握,波动一下就容易引起水霉病。 防治方法: ①清除病源,防止感染。对于已经感染的鱼应及时隔离,避免相互之间感染;鱼缸中的水草要及时清理,减少病菌存活的机会;对于病鱼身上的霉菌要及时用消毒液清洗,减少菌体残留。 ②增强抵抗力,杀菌消毒。在饲养管理过程中,应注意合理投喂营养全面的饵料,保证鱼儿有足够的运动量,提高抗病能力,同时定期给水中加入消毒药剂,杀灭病菌,预防本病发生。如果发生了水霉病,可每天用低浓度的消毒液(如高锰酸钾)浸泡鱼体40-60分钟。对发病的鱼只可以适当加大浓度,但要严格控制时间 ,因为高浓度消毒剂会对鱼体产生伤害。 ③适当增氧,保持水质。在水体中适量溶解硫化氢等有害物质,可以抑制水霉的繁殖。在日常养殖过程中应适时开动氧气泵,增加溶氧量,使细菌、真菌难以滋生。
2.烂鳃病 由细菌性病菌寄生在鱼腮部的表面所致。开始时,腮部肿胀,颜色为淡灰色,并有黄色黏液分泌。随后,患处表皮组织坏死而脱落,逐渐扩大,直至整个腮部都呈暗红色,严重时,腮盖打开,粘液增多而且呈泡沫状,鱼儿无法呼吸,导致死亡。此种病多发生在阴雨天气或者更换新水后。 防治方法: ①彻底清污杀虫。对于正在传染腐烂的鱼类要及时捞起隔离,并用药物进行浸泡治疗。对于池(缸)水也应严格消毒处理。 ②调节好水温,稳定水质。当水温变化过大时,会导致鱼儿抵抗力下降,易生病。必须控制好水温,保持恒定温度,并在水中投入适量的抗生素类药物,以控制细菌感染。
3.肠炎病 主要病因是寄生虫感染,使得鱼类消化能力变差,免疫力降低,致使病菌入侵体内,引发炎症反应。病鱼表现为精神不振,身体侧卧,游动缓慢,食欲不振甚至绝食,身体消瘦,肛门周围色泽变深,腹部凹陷,四肢乏力,游泳缓慢并且失去平衡,容易侧翻,最终因衰竭而死。 防治方法: ①彻底清污杀虫 如发现病鱼应立即隔离,并使用药物对其浸泡治疗。对于池(缸)水也应严格消毒处理。 ②调整饲料比例,改善营养条件。在饲料中添加抗菌药和抗寄生虫药,防止病菌及寄生虫同时入侵,造成肠炎病的发生。 对于已发生肠炎的病鱼,要适当减料,以防止继发感染。可投喂维生素类药物,以提高机体抵抗能力。必要时,可在饲料中加入抗生素,待病情好转后,再逐渐减少药量至停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