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乌龟腐皮病要怎么治?
“腐皮病”是龟类饲养中常见的疾病,由于环境变化、食物不洁或龟本身细菌感染引起,临床症状以表皮组织坏死,形成腐烂斑为主,严重时全身皮肤溃烂,导致龟死亡。那么,如何诊断以及防治呢? 1.初步诊断 根据以上症状可初步诊断为腐皮病,但需与以下进行鉴别:
(1)寄生虫性皮炎:有寄生虫叮咬病史,患处皮肤肿胀发亮,表面脱屑,刮破后分泌物呈浆液性或脓性;
(2)急性传染性肠炎:多发生于夏末秋初,幼龟食欲低下甚至停止进食,腹泻,粪便稀薄,颜色呈绿色或黄色,后期粪便中可能有未消化的食物;
(3)慢性胃肠炎:持续腹泻,粪便中含有未消化食物,消瘦,精神萎靡,有时呕吐,但食欲尚好。 上述病例中,若患有寄生虫性皮炎应同时使用驱虫药物,如阿苯达唑等;患急性传染性肠炎时,应及时治疗,补充液体,调节电解质失衡;对于久病消瘦,营养不良的龟,应注意给予营养丰富的饲料,促进机体恢复。
2.实验室检查 对于疑似病例可使用显微镜检查、培养等方法进行检查。
3.防治方法 (1)对患病龟要及时隔离,注意保持环境的清洁干燥;
(2)及时更换饲养容器的水,并对饲养容器进行消毒处理;
(3)对于患处的治疗可用高锰酸钾溶液浸泡患处(浓度为0.5‰),每天一次,半小时左右;或紫外线照射(每周两次,每次半小时);或者将患处浸泡在抗生素溶液中(青霉素,每千克体重40万单位加双黄连口服液,每天两次),待基本痊愈后再改用碘伏涂搽。对于大面积感染可用上述药物治疗,并辅以注射疫苗。 平时养龟应注意加强营养,合理喂食,补充钙质,预防外伤,从而提高抗病能力。另外,注意保持生活环境稳定,减少外界不良刺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