狗狗都有弓形虫么?
首先,我们得先了解一下弓形虫是什么 弓形虫又称为弓状病毒(Rho davirus),是专性细胞内寄生虫,属于寄生虫中的线虫纲蛔目异尖科,和我们比较熟悉的蛔目的蛔目是远房亲戚。
目前,已经发现的弓形虫有30多个血清型,不同血清型的弓形虫有各自的特性,引发的疾病也有所区别;但无论什么类型的弓形虫都不具备鞭毛,因此不能运动,只能在细胞内任意游走。 弓形虫的细胞内生活史相对简单,它先在细胞内增殖,待增殖到足够数量后,通过细胞损伤、凋亡或坏死的方式释放出来,然后再侵染新的细胞,循环往复。
尽管弓形虫的生活史和传播途径较为简单,但它却能在自然界广泛分布,并引起各种传染病。因为几乎所有的温血动物都是它的自然适宜宿主,且它能耐受高温和高寒,在紫外线和一般化学剂中也能生存。 而且,值得引起重视的是,虽然人类不是弓形虫的自然适宜宿主,但它仍能侵入人体细胞并造成感染发生。
值得注意的是,无论是作为中间宿主的动物还是人类,只要受到弓形虫的感染,均可表现为潜伏期长、病程缓慢、病情复杂且易反复的特点,给防治带来不小挑战。 既然弓形虫如此可怕,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它在动物群体中的流行情况吧!
关于弓形虫病在动物群中的流行状况,国内外的研究报道并不多,这可能与弓形虫病临床表现多样、潜伏时间较长且检测方法较难等因素有关。 不过,已有研究表明,在各种家养动物群中,弓形虫病普遍存在;且在野生的哺乳类动物中,弓形虫感染的发病率也相对较高。
以我国为例,李树玲等调查了545匹训练用马的血清,发现21%的马为弓形虫抗体阳性,而陈金柱等对250头奶牛进行检测,发现96头的血清为阳性;徐晓飞等对云南丽江地区森林鼠类进行采样监测,发现黄胸鼠的血清抗体检出率为86.7%,褐家鼠为78.3%,小家鼠为57.1%,黑家鼠为29.3%,白腹鼠为27%。这些数据都表明,弓形虫的确是一种潜在的重大人兽共患传染病。
接下来,我们再来看看,弓形虫是如何在动物的消化道里“兴风作浪”的! 弓形虫的适宜生长温度为35℃左右,而这个温度恰好位于胃的pH值范围(注:人的胃液呈酸性,PH值为0.9~1.5);而且,由于胃肠道的蠕动以及剪切力的作用,使肠道内容物的酸碱度得到平衡,这对弓形虫的存活来说至关重要。 胃肠道内存在的细菌也可以抑制弓形虫的生长繁殖。所以,一般情况下,当我们摄入含有弓形虫的食物时,它只能在我们胃肠道内“蛰伏”下来,等待机会。
然而,当机体抵抗力下降的时候,如患有糖尿病、长期大量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,则给了弓形虫可乘之机。这时,它会以菌膜、细胞碎片或游离状态存在的形式存在,进而进入小肠黏膜上皮细胞的细胞质内,开始发育成具有感染性的子代病毒。之后,在细胞膜的引导下,病原体穿过肠粘膜进入血液循环系统,继而扩散至全身,引发一系列的病理生理变化。